有一說法是這種有肉又有飯,分量十足的美食是來自花蓮客家人的發明,出外工作時帶上一捲,既方便又能飽足一餐。如今「大腸包小腸」在各大夜市都不難發現蹤跡,倒不是為了讓出外人果腹,而是引誘往來的遊人聞香而至,一飽口福,就連台籍低成本航空的機上餐點菜單裡,都少不了這一味。糯米腸和香腸都不是台灣特有的產物,但只有台灣發明了「大腸包小腸」這樣一兼二顧的國民美食,該說這是台灣獨有的創意巧思,或是我們喜歡「攬作伙」,擅長融合之味的文化性格使然呢?
![]() |
女人包男人
就在據說是大腸包小腸發源地的花蓮,一家攤販給它取了個乍聽之下有些害羞的名字:「女人包男人」,意外招攬不少生意。有好奇的客人追問才明白,原來老闆夫婦是土生土長的阿美族原住民,在阿美族的母系社會結構之下,自然是女人頭頂一片天,「女人包男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創始店之爭
「大腸包小腸」的確切起源如今難以考究,台中逢甲夜市有兩家攤商堅稱自己是「大腸包小腸」的創始店,兩家店就位在正對面互不相讓,雙方人馬曾因細故大打出手鬧上新聞版面。其實對廣大饕客而言,是不是第一家店沒那麼重要,能在口味上勝出才是真功夫。
高政全,人文影像工作者。在拍遍中外各色大宴小食後,打破過往的拍攝慣性,描繪食材所擁有的獨特臉譜,解構你我熟悉的台灣味之餘,亦呈現嶄新的視覺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