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麻吉》的概念,是讓象徵著純真可愛、溫暖無邪的泰迪熊變成會說話、行為與人類相同的「損友」泰德,然後造成高度反差下的荒謬趣味。因此所有男生之間那些低級搞怪的笑料,便成了影片最引人發噱的重點所在。泰德像是所有描寫男性情誼電影裡的那種標準死黨,不顧一切、精蟲上腦,但仍有最死忠的友情義氣。
經過了上一集的把妹與生死之交,續集的考驗是得找到新的衝突或危機,讓故事延續下去。由於第一集女主角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的缺席,因此一開場就出現了泰德歡喜結婚、約翰落魄離婚的命運,讓上一集的感情狀態扭轉過來,泰德漸漸經歷婚姻的疲乏感,約翰則期待新戀情重新振作。不過這一集最重要的主軸,則是當泰德準備養小孩之際,才發現「他」在法律上並不被認同是個「人」,因此很多人類律法所規定的事情在他身上不適用,他們決定找律師打官司,找回屬於泰德的「人權」。
好萊塢永遠有辦法把黑的說成白的。熊玩具變成人已經很離譜,還得打官司鬧成全國新聞為自己爭人權,更像是童話故事,就像電影一開場的旁白,在這個夢工廠裡,什麼都可能發生。不過來看這部續集片的觀眾也明白,情節只是基本架構,合理性遠遠不如搞笑重要。因此賽斯麥克法蘭依舊尺度大開,從精液到股溝,什麼有顏色的笑話照樣來者不拒,連小賈斯汀也逃不了被奚落的命運。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請出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演王牌律師是個很有誠意的安排,但顯然故事情節仍是其次。就像上一集的壞蛋喬凡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再次出來使壞的一整個後段,就明顯地有點拖沓而無趣了。
對我來說,《熊麻吉2》算是中規中矩,沒大驚喜,也令人擔心它是否再有拍下去的機會與可能性。這一集最令我興奮的「彩蛋」,反而是在片子一開始,導演讓小熊泰德與一群盛裝男女大跳了一場歌舞秀,那幾何圖案如萬花筒般的場面調度,以及各種不同角度的鏡位擺置,顯然就是在向30年代著名的編舞家巴士比柏克萊(Busby Berkeley)的復古歌舞風情致敬。如果下次《熊麻吉》變成歌舞片,搞不好會有更新鮮的驚豔效果也說不定。
塗翔文
策展、影評人。淡江大學傳播碩士,研究武俠片。曾任第13∼15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等職,現為《聯合報》影評人及《幼獅文藝》等雜誌專欄作者。編著「電影A咖開麥拉」、「瑞典電影」,曾以《第四張畫》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並擔任第50屆金馬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