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觀點
Jul 20 , 2015
17:00

好人周記 白燈塔一條街

文/黃榮墩;文編/蘇子惠;設計/吳佩玲 圖/高政全
  • 好人周記 白燈塔一條街
  • 好人周記 白燈塔一條街
  • 好人周記 白燈塔一條街

大學聯考那年作文題目考了「燈塔」,那年花蓮港擴港,是十大建設之一,把花蓮港的白燈塔給炸了,當時的縣長保證一定會把燈塔裝回去。現在我已經54歲了,蔣經國也死了好久,花蓮港的海運沒有增加,白燈塔的承諾也像在遙遠的風裡。


這幾天我帶領民視記者採訪花蓮的事情,問我在花蓮出生的日本人會最想念花蓮什麼事。許多事情都消失了,經常只能回答「空心菜、巴吉魯、花生、釋迦」,其實同樣問離開花蓮的人,或年紀漸大會想念故鄉的花蓮人,許多人的記憶都不會是現在政府改來改去、翻來覆去的所謂建設。白燈塔立在花蓮港東堤被海浪拍打的樣子,深植人心,許多花蓮人訴說對白燈塔的想念,彷彿耳畔就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

花蓮的溝仔尾又叫做自由街,是花蓮大排的一部分,從日治時期就是吉野圳引木瓜溪水力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形成的灌溉水系,同時結合排水所形成的大花蓮供、排水系統。花蓮的百年老校明義國小就在排水河的旁邊,舊花東鐵路在花蓮市區也跨過這個大排,形成日治時期以來唯一的市區「碰坑」,這條市區的排水道終年有水,而且十分寬大,一點都不是水溝,反而像是花蓮的愛河,河兩旁種著柳樹,是情人相約散步的好去處,雖然河堤、柳樹早就消失了,記憶卻十分鮮活。

為什麼河堤消失了呢?因為後來為了安置火災戶,讓火災戶在河兩旁架設攤位,後來又為了增加花蓮市區的停車空間,將河堤加蓋,把河給封起來了,經過這裡的人總是奇怪,明明是一塊平地,為什麼會有橋?

又後來都市景觀、文化資產、文化保存的概念興起,遂又有了把攤商遷走、把水泥蓋子打開的想法,沒想到做了一半,換了縣長,把遷了攤商的河又進一步封起來,成了政治上的「香榭大道」。我總是好奇監察院、主計部門為什麼總是讓這種蓋了拆、拆了蓋的事情一直發生,從我的青春到我的中年。

自由街上日治時期的福住橋,最近也拆了,好像現在的縣長一如當時的縣長,也說「會裝起來的」。我漸漸要從中年活向老年了,真不敢相信會聽到三、四十年前同樣聽過的話。

最近花蓮為了歡迎陸客,興起了原住民一條街、各省一條街,這樣的做法一定讓大陸的同胞感到親切。也許看到我所說的花蓮人的記憶,無所不能的政治人物會搞出「白燈塔一條街」這種令人發瘋的事情,唉!也許先講就不會發生,所以我先說出來。

 

 

訂閱明潮M’INT電子報,即刻輸入您的E-MAIL信箱成功訂閱!

你可能也會喜歡
延伸閱讀
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