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故事本身攤開分析,其實三段確實有著同樣概念:人與人之間「見」與「不見」的掙扎,也都扣著相見或許不如不見的惆悵感。第一段的男主角出差時遇見了當年拋下他的親生父親,他猶豫是否要出面表明身分,也看到生父有了自己的新生活與新困境;第二段是初為人父的青年接到兒時玩伴的來信,沒料到這千里迢迢的會面,竟然很有可能是此生最後訣別;尾段則是年輕教授客座泰國教課,碰上女學生暗戀示好,同時也意外見到當年緣分未盡的初戀情人。
我不太清楚陳哲藝是如何構築起這樣的組合,是給了題目讓三組人馬各自創作,還是找好三個故事之後再向下發展?但既然有統一的監製,又能說服陳柏霖同一個男主角貫穿主演三段,為何不在創作的初始就讓這三個故事在形式或情節上有所相關呢?於是很可惜的是,我們看得是一部電影、同個演員,卻沒能從中找到在結構上應有的蛛絲馬跡,讓它們產生更密切的交集,平心而論,這三部短片彼此之間根本沒能撞擊出任何燦爛火花。
除了命題上勉強的相似之外,三個導演很明顯看得出來是各拍各的,就觀眾的觀影過程來說,三段故事孰前孰後,幾乎沒有差別可言。唯一一致的是同樣遲緩壓抑的調性,三個段落都把情節上的衝突感壓到最低,情感上不做聲張,也因此都有未能把訊息交代清楚的毛病,以至於每個故事都好像在最關鍵之際,欠缺臨門一腳。例如第一段始終不讓陳柏霖與秦沛的對手戲再多那麼一點;第二段特別找來楊祐寧客串關鍵角色,卻也不讓他有絲毫足以發揮的好機會。最後一段勉強靠蔣雯麗讓戲劇張力稍稍提高,卻依舊只有點到為止的程度。
或許因為三段故事都讓人有欲言又止之感,也連帶讓陳柏霖的演出並未如預期帶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樣貌,反倒像各自為政、卻沒人能為他找到新鮮感的無奈結果。《再見,在也不見》三人三色,本應可以「玩」出多的想像空間與創造力,可惜沒有匯為巨浪,最後僅成一部概念遠大過實質成果的電影,戲裡不停在堆疊「遺憾」,戲外也可惜了這樣難得的組合陣容。
塗翔文
策展、影評人。淡江大學傳播碩士,研究武俠片。曾任第13∼15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等職,現為《聯合報》影評人等雜誌專欄作者。編著「電影A咖開麥拉」「瑞典電影」,曾以《第四張畫》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並擔任第50、52屆金馬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