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當文明的巴別塔崩毀之時-《隨軍翻譯》
藝文 | Aug 04 , 2017  00:00

當文明的巴別塔崩毀之時-《隨軍翻譯》

對於難以理解的文化,或在歷史長河中沖蝕而成的族裔DNA,我們該抱持著何種態度面對?禤素萊的《隨軍翻譯》不是那種在異國闖蕩生涯中輕巧浪漫的文化獵奇記事,在戰地裡的日子所抵抗的不只是嚴苛的物質條件,更是在那如豺狼時時凝視的日常,輕易就要扭折的心靈與意志。
文/蔣德誼  來源/寶瓶文化

在筆者的閱讀經驗中,《隨軍翻譯》是屬於那種會讓人跌入書裡,那個大多數生活在台灣的你我難以想像的世界,再抬起頭時,已不知不覺一路讀到書末的類型。作者禤素萊出生在馬來西亞,並留學日本、德國等地,2007年起她以隨軍翻譯身分,隨聯合國北約部隊在阿富汗、巴勒斯坦等中東地區擔任同步口譯及語言訓練工作多年。

即便一般情況下,要能夠精準地在兩種語言之間傳達正確的意涵已非易事,更何況是在危竣的戰地環境中完成任務;而翻譯雖不屬軍人身分,但由於必須跟著部隊一同行動,高度軍事化的生活作息以及管理機制,也足以讓人感受到真正身處戰線的軍人們所面對的高壓狀態。然而占《隨軍翻譯》一書中較大篇幅的,更多是作者身為翻譯團裡唯一的亞裔女性面孔,在伊斯蘭教國家對於女性極度壓抑束縛的傳統宗教習俗中,所感受之生活、文化面的衝突。

即使已經在許多相關記述中,看過在父權、教義大於一切的伊斯蘭體系中,女性是如何受到貶抑甚至壓迫、殘酷地對待,在禤素萊的筆下,所談論的不是恢宏的文化民族論,而是環繞開門七件事、食衣住行的營區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各種內化在人心中,已如預設值一般無須思考便流洩而出的惡意,仍讓人不時掩卷嘆息。美軍在許多反對勢力佔領區並不受當地民眾歡迎,時時面對言詞上的輕蔑敵視已是稀鬆平常,甚至有同行女翻譯因細故與當地雇員發生口角,最終竟導致殺身之禍。

最令人心頭沉重的是,在這樣必須時刻豎起尖刺、絕不輕易顯露柔軟內在才得以保全自我的生存法則下,作者坦然地揭露自身心境,隨著一次次的信任被傷害所消磨殆盡,她逐漸變得冷酷而麻木、「我既不願意輕率地說它是文明的衝突,卻也深深體會到對話的困難。我選擇沉默,文明的沉默。」甚至聽了軍中長官一席「愚民論」,在心底掠過寒意後,默默贊同起來。

所幸,在許多艱難的日子裡,還是有讓人心頭一鬆的暖流經過這片乾枯的荒漠。來自不同國度、具西方背景的翻譯夥伴們一同面對各種文化衝擊,分享人生苦澀之時相擁而泣;和離鄉背井的美國大兵們以及還留著古老文明所遺留美德的當地人所建立起的情誼,是讓她在這些足以成為創傷的記憶中,得以自我解嘲,獲取些許寬慰。

《隨軍翻譯》誠實地記錄下禤素萊在文明的壕溝中匍匐前進的身影,翻譯所能化解的言語隔閡,終究難以填補在本質上殊異文化的巨大落差,但她真實到讓人彷彿能嗅到煙硝塵土味的文字,或許也是一種藉書寫而行的自我療癒吧。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