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翁鬧只是沉溺於個人內心,對社會不感興趣的創作者,恐怕後世學者不會對他如此關心。從翁鬧不留情面的批評同行作家,便可得知他極不喜一刀兩切、非黑即白的描寫方式,譬如布爾喬亞地主皆為惡貫滿盈之輩?翁鬧不以為然,短篇〈可憐的阿蕊婆〉便描寫她15年前是大地主,卻十分照料佃戶,以致阿婆破產後,佃戶們齊力照拂她的晚年生活。翁鬧的「毒舌」還遠不只上述這一樁,有次還直接點名某某某詩作是「糟透了的廢物」!
翁鬧作品全集《破曉集》在臺灣面市,不僅代表這顆文壇彗星未曾被遺忘,刊登其作品的《福爾摩沙》《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民報》4個戰前報章雜誌,也標誌著戰前臺灣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翁鬧早夭人生中最後一篇小說〈港町〉,明著講一座港口起落的故事,實際上圍繞著女主角谷子離奇身世打轉,這場尋父過程多少影射翁鬧身為養子的事實,以及被殖民者「尋根」的心境。
擁有臺灣和日本兩個家鄉之人,翁鬧長期處於in-between(居間性)的狀態下,同時屬於兩個世界,但又無法完全屬於其中任何一方的立場。他自覺比故鄉子民高人一等,雄心壯志欲在處女地臺灣開墾出一座文學花園,卻深知客居日本浪人群集地的東京高圓寺附近,僅為了省下幾錢車資,又是多麼鄙陋的存在!
如果他沒有抵達東京,或許不會以30歲之齡神祕客死異鄉,可以作為一名習於殖民意識型態的臺灣人,安安穩穩成為師範教育體系下的老師,可是他毅然決然選擇出走,「我在臺灣教了5年書便覺得自己幾乎快變成了木乃伊,有人可是在同一個攤子蹲了8年──人是否非得成為像這般的忍耐動物才生存得下去?」翁鬧終於成為東京街頭浪人,一個站在邊緣的日語作家,窮到跟朋友蹭飯吃,寫起喫茶店賣笑女郎、底層社會掙扎求生的畸零人自然栩栩如生,彷彿一名落拓浪人漫不經心地在街頭說故事,卻是字字句句勾動人心,教你莫要忘記他的曾經存在。
主題閱讀── 再見幻影之人
1.《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翁鬧著,如果出版社。
2.《有港口的街市─翁鬧長篇小說中日對照》,翁鬧著,晨星。
3.《翁鬧的世界》,蕭蕭、陳憲仁著,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