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聲周圍有許多藝術家,從他的角度談這些精采人物,林懷民年輕時可愛得要命,席德進不計較輩分。對方獨特的性格和美德永遠排第一順位,此時耳邊又響起木心老前輩的話:「欠缺內涵的人格即不足持久的風格。」那個年代藝術家之間浪漫的情懷,彼此送幅畫,送幅字,惺惺相惜,無涉金錢,然後,恍然明白創作者的才能和心腸缺一不可。
兒時父母常不在家,註定郭英聲長成一個敏感孤獨的小孩,內化到成長歲月的形式和內容。《寂境》中的攝影作品既無名字,更遑論解說,70餘張珍貴影像穿插於篇章之間,像一面面突刺的鏡子,隱藏在我們生命裡最深的孤獨,亮晃晃地被照見出來。它們像召喚著城市與城市之間孤身游離的同類;細數郭英聲駐足過的城市,東京、台北、巴黎,在這些人多之處,孤獨意味著自由和發現,而孤獨發生的起點越早,一個人越是無所畏懼,郭英聲提早學會的便是人生這件事。
除了孤獨,郭英聲還很有個性,承認害怕人群,拒絕出席自己的展覽,也不認為自身命運可歌可泣,重要的是這樣的命運所給予他的視野,讓他看到什麼,拍下什麼。他對任何事物皆輕描淡寫,只有一樣例外;六十開外的大男人講起母親申學庸還是很激動,遠比已過世的軍人父親激烈得多,毫不諱言對母親的依戀,母親離家後擺正她的拖鞋不許人碰,藏起母親愛吃的魚頭卻放到發臭,凡此種種卻不誇耀聲樂家母親一生事蹟,這很難得。他既不膨脹自我,也不隨意炫耀至親好友,就怕人說「郭英聲沾某某某的光」,那麼他可能會立時立地死去吧。傳記、回憶錄的文字通常十分具有表演性質,《寂境》則不然。書中散落許多值得探索的謎語,以及因之而來的模糊和雜沓,少有清楚的名字,只有時間與地點,姑且將之稱為「留白」吧。好的照片構圖要留白,好的小說亦然,讓觀者主動去尋求並解讀作品隱藏的訊息,叫喚出它的記憶。作者黃麗群在面對這樣性格特殊的傳主,寫法上也不得不別具用心,有時走日記體路線,有時像小說,體裁流來變去,最真實的唯有傳主的心路歷程和生平「勘誤」,特別是異性感情這一塊,至於是否真實重現過去歲月光景,相信讀者會有新的問號一重重打上來,鐵定比「啊,當年原來如此」的肯定句多上許多。
郭英聲找了一個要命的行業,無限放大自己的孤獨不說,還一度讓父母憂心忡忡,所幸他最後成功了,幾乎可視為「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攝影家」的模範教材,家庭和時代造就了他,但重要的關鍵遠不止於此,而是經由鎂光燈攫獲閃現,那雙攝影師之眼所反映的內在世界心象。
主題閱讀──攝影師之魂 1.《寂境:看見郭英聲》,郭英聲、黃麗群著,天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