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站出發不到1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座落於花蓮市中心熱鬧街區的「a-zone花蓮文創園區」,其前身為建於1913年的花蓮酒廠,以製作紅酒、米酒業務為主。1944年二次大戰時一度受到空襲轟炸毀去大半,戰後經修復,持續經營製酒事業,直到1988年因廠區飽和以及汙水排放等問題遷廠至美崙,方才結束營運。此後廠區被列為歷史建築,經十數年閒置,至2012年由當時的文建會(今文化部)重新開放ROT招標,由新開公司取得15年經營權。
園區內腹地廣大,偌大的空間中數棟廠房林立,目前陸續有展覽空間、藝廊、文創商店以及餐飲業者進駐,每到假日,廣場上則不定期舉辦創意市集以及表演活動。
老宿舍復舊之美
在園區一隅,目前由國賓團隊經手管理的「Andante安棠德」木屋區,和園區隔著一片蔥綠竹林,是鬧中取靜的舒心角落。此區域原本屬於酒廠的幹部宿舍,於1928年至1937年期間陸續建造,經團隊接手重整,在保留木屋完整外觀和主要格局的狀況下,將內部重新整修,共分為13間獨立木屋,除了最大間的「月棠」外,其餘則以1月至12月的時令植物如松、梅、櫻、藤、菖蒲等命名。屋舍間以竹籬區隔保留私密性,庭院裡則種有和名字相應的植栽,於去年整修完成開幕後,相當受到歡迎,不少回頭客還希望每次能夠指定入住不同房間,以欣賞四時不同景致。
「Andante安棠德」木屋區以竹籬隔出空間,幽靜雅致。
導覽人員告訴我,由於建築體本身屬於列管古蹟,因此不僅不能隨意更改結構,即便是內部整修,也必須盡量以不破壞原有樣貌為原則,房內繪製精美的壁櫥、梁柱、部分牆面等,皆是原有老物。而為了打造純正的日式房舍風格,設計團隊還特別前往日本京都老舖旅館考察,每棟房內均設有日本進口榻榻米及檜木浴缸,雅致而舒適腳踏在木板廊道上,瞬時間真有置身於日本的錯覺。
古蹟裡的在地美食
除了木屋區外,「Andante安棠德」還包含了位於園區入口正面的餐廳,由舊時酒廠辦公廳舍改建而成,也是園區內最早被指定為古蹟的建築。設計團隊保留原有的水泥天花板、磨石子和木製窗櫺,添上復古感吊燈,紅磚牆面以及裸露管線營造工業風。
「Andante安棠德」餐廳空間帶有復古工業風。
〈英式啤酒炸魚〉有著酥香好滋味,NT220。
餐廳內主要供應美式風格餐點,主廚劉明恭運用巧思,在菜色中融入不少本地食材,例如〈涼拌老虎菜〉就以花蓮特產剝皮辣椒,和台灣新鮮紫洋蔥、小番茄等食材,拌入醬油、醋及橄欖油所調製而成的醬汁,吃來酸中帶辣,清爽開胃;〈英式啤酒炸魚〉選用鬼頭刀等花蓮盛產魚鮮,裹上以啤酒、麵粉和玉米粉製成的麵糊酥炸,沾著自製塔塔醬,香酥對味;〈鴨胸松露燉飯〉則嚴選秀姑巒溪畔飼育的優質櫻桃鴨,經過7日熟成後滋味更為凝縮,米粒以各種蔬菜和奶醬松露一同拌煮,入口則嘗得到鮮甜鴨肉與濃郁松露香。在品嘗美食之外,旅客若有閒情逸致,還可體驗館方所安排的館內DIY課程,可以選擇烙燒木作工藝或是香氛蠟燭製作,也可參加單車導覽漫遊鄰近花蓮港,度過一回悠閒時光。
木屋房間內部從裝潢到空間格局都是純正和式風格。
Andante安棠德
地址: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餐廳電話:(03)833-1819
木屋區電話:(03)835-5811
營業時間:戶外園區全年開放,展館周一∼周日11:00∼21:00開放。
乘風破浪尋鯨豚
聞著榻榻米的藺草香氣一夜好眠,隔天早早便出了門,車行往花蓮港,準備搭船出海賞鯨豚。由於流經台灣東岸的黑潮帶來豐富迴游魚類,以及洋流所含雜質較少,海水較乾淨等緣故,實際上一年四季,花蓮沿海都有鯨豚出沒。然而4月至10月間適逢鯨豚活動旺盛的求偶繁殖期,加上海象相對平穩,是較適合出海的季節,據說看到鯨豚的機率高達9成5,若真運氣不佳,有的船家還會贈送記名船票,讓客人「再來一次」。
這天我們參加「多羅滿」賞鯨船航程,很幸運地碰上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擔任海上導覽解說員的船班,船離了港灣,慢慢地眼前只剩下望不見盡頭的湛藍。由於鯨豚會出現在哪裡完全無法預知,全靠著船長好眼力,以及賞鯨船之間互通訊息的默契。
船行至外海,見到前方不遠處一艘賞鯨船關了引擎靜止在海面上,廖鴻基告訴我們,那就代表著鯨豚出現的訊號,預告我們很可能即將遇見第一批海豚──雖名為「賞鯨豚」,但真能看到鯨類的機率並不高,十之八九都是個性活潑的海豚出來見客。
果然再往前行,遠遠便看到幾條灰黑色背鰭浮現海面,船長關掉引擎,周遭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倏忽之間,兩三顆圓鈍大頭唰地翻出水面,露出灰色的流線身軀,身上有許多白色刮痕,引來眾人一陣驚喜呼聲,「這是花紋海豚,牠們身上的刮痕越多,表示年紀越大。」廖鴻基說。隨後牠們又再幾回躍出水面,和船身始終保持著不太靠近卻又清晰可見的距離,「花紋海豚的個性比較害羞一些,不像瓶鼻海豚喜歡做翻滾、旋轉這些花俏的動作。」
在航程當中,除了花紋海豚,我們還遇見了隨著浪花彈跳的飛魚,「其實賞鯨豚只是一個引子,先製造機會讓人們親近海洋,有了解,才會有關心。」廖鴻基說。
老屋化身創意發信地
告別了可愛的海豚,來到這處結合民宿、選物商店以及藝廊的「花蓮日日」,店主蘇素敏從小移居瑞典,婚後因先生駐醫花蓮而定居於此,熱心社會公民議題的她,看到許多花蓮人對於家鄉反而陌生,在2006年和夥伴共同成立《O'rip》雙月刊,並以「璞石咖啡館」作為基地,介紹花蓮在地人事物和藝文訊息。
由初代駐店藝術家劉馬力所繪製的花蓮日日各樓層示意圖
如今璞石咖啡館已經由友人接手經營,為何又在2013年成立「花蓮日日」?「如果說《O'rip》是讓更多人看見花蓮,那麼花蓮日日就是反過來,讓本地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各種新資訊,和一個可供發揮的舞台。」蘇素敏說。花蓮日日建築本身是從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房子,裝潢規格在當時可說是十分豪華,地下室為展覽空間,一樓闢作商店,二樓是餐廳兼廚房,三樓以上則劃作民宿使用,鐵窗花和老磁磚在新舊交錯的空間中,既懷舊也帶著時髦美感。
「花蓮日日」主人蘇素敏。
在花蓮日日,除了蘇素敏和正職員工之外,還有數位以工換宿的小幫手共同經營,負責廚房餐飲的阿不曾在台北擔任專業烘焙師,幾年前來到花蓮,原本只想休息半年,卻就這麼待了下來,「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要來花東開店,卻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辦法獨力經營,這裡就提供一個嘗試的機會,他們不用在一開始就付出那麼大的成本。」蘇素敏說。
位於2樓唯一的一間房,由阿媽的主臥室改建而成。
另外一個計畫則是「以藝換宿」,目前駐居在此的插畫家蘇森還是研究所學生,她與蘇素敏合作,在旅行之餘,以手繪記錄花蓮的市街風景,作品未來可能出版繪本,或是作為空間內的藝文元素,細節尚未談定,但雙方都覺得「很有趣」,「我自己也在嘗試這個空間還可以做些什麼,它就像還在成長中的孩子,未來還有各種可能性。」
一樓的選物商店販售各類精緻小物。
多羅滿賞鯨
地址:花蓮市民權路37號
電話:(03)833-3821
花蓮日日
地址:花蓮市節約街37號
電話:(03)831-1770
營業時間:11:30∼20:30